自1947年起,直至五十年代后期,在美国好莱坞的上空盘旋着一个词,它就是“黑名单”,在这份“好莱坞黑名单”[2]中,除了以达尔顿·特朗勃为首的好莱坞十君子[3]之外,还有包括了编剧、演员、导演、作曲家等数百名娱乐行业的从业者。炮制这份名单的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4]认为位列黑名单之人或为共产党工作、或同情共产主义,而他们在娱乐产业的工作将使他们有能力将不符美国利益的思想传播给国民。于是在委员会的强力干预、被煽动而心怀恐惧的民意以及乖乖就范的电影工作室联合作用下,登上黑名单几乎意味着艺术生命的彻底结束。
这些艺术家们因为自己的政治信仰彻底失去了工作,但一切并不会止步于此,人类最恶劣的行为都在黑名单的影响之下登上了台面:从前的密友相互出卖以求得到委员会的开释;位列名单之上的艺术家也不得不面对民众的愤怒与恶意;生活上的拮据与困窘也紧随工作机会的消失而浮上水面。
当一位演员无法再演戏后,他还能被称作是一个演员吗?当一位编剧不再创作故事后,他还是编剧吗?我们不仅通过工作谋生,也在工作的过程中确定着自己的身份,这些标签当然会片面化他人对我们的理解,但它也同时标注出了一个人最重要的特征:在人生中最长的一段时间里,究竟在做些什么。而失去工作的同时,我们也随之失去了身份。
《特朗勃》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其实就是一个人遗失再寻回身份的故事。 Blacklist & Hollywood Ten
引导我去观看《特朗勃》这部影片的,是游戏制作人小岛秀夫在20168月29日的一条推特,他说:“就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23]。”创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不论在任何领域(电影、漫画、游戏)都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举漫画行业来说,作品的版权也经历从了一个完全属于漫画公司逐渐过渡到作者同样享有一定权利的改变过程。
黑名单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特朗勃的创作轨迹,回头看,没有人能够判断这种改变究竟是好是坏:也许没有黑名单事件的干预,特朗勃能够创造出更多青史留名的佳作;又或许正是在这种极端压抑的状态下,他的才华才可能喷薄而出。但换个角度,又何必如同那些创造出黑名单的家伙一样一定要非此即彼地下个定论呢,如果说这部电影确切地表达了什么的话,我想只是创作的重要性。
黑名单终究会被历史忘却,但《罗马假日》中的爱情,却会永远存在于我们的视觉记忆中,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仍然有很多美好的感情,值得追寻。
[1]: Dalton Trumbo
[2]: Hollywood Blacklist
[3]: Hollywood Ten
[4]: 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
[5]: Lionel Stander
[6]: Louis B. Mayer
[7]: Arlen Hird
[8]: King Brothers Productions
[9]: Arlen Hird
[10]: Roman Holiday
[11]: Ian McLellan Hunter
[12]: The Brave One
[13]: Kirk Douglas
[14]: Exodus
[15]: Spartacus
[16]: Sterling Hayden
[17]: Edward Dmytryk
[18]: Edward G. Robinson
[19]: Larry Parks
[20]: 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
[21]: John Wayne
[22]: Hedda Hopper
[23]: (熟悉去年小岛离开科乐美一事的玩家自然清楚他所指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