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奥斯维辛集中营题材进行处理的作品很多,但先遣队却是一个甚少被人触碰的题材,但不论是集中营还是先遣队,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悲剧的核心根源,并不是什么正义与邪恶的对抗,所谓的历史不过是由胜利者所写就的,所谓的正义同样是从他们的视角出发而确定的。在奥斯维辛的废墟之上,我们能够看到的东西,绝不应当仅仅是黑白二分的善与恶,而是个体意志与集体无意识的对抗。
当我们试图以一种史诗性的方式,去以全局视角对这场悲剧进行客观描绘时,往往会遇到一种悖论式的阻碍。对集中营的描绘越细致客观,就越不能还原当时的恐怖,这固然受限于各种艺术形式的伦理要求,更重要的是这种宏大叙事会让一切试图还原真相的努力失去重心。奥斯维辛的恐怖,并不在于死在其中的到底有多少个犹太人,而在于每一个犹太人死去的方式,每一个性命背后的人生,和他们所失去的一切。
在将视角置于这一个索尔身后的同时,导演内梅什所想要抵抗的,正是与造就奥斯维辛悲剧的根源,造就种族屠杀的根源,造就种族隔离和种族仇恨的根源,人们对于集体行为毫无独立意志的服从。《索尔之子》真正的闪光点也正在于此,通过将视角聚焦于一个索尔身上,这部作品真实还原了一名先遣队员的生活轨迹,我们也许看不清毒气室中发生的一切,却可以真实地感知到那份恐惧。是的,真正恐怖的并不是你看到的东西,而是在你视线之外的那些东西。内梅什充分利用了观众的想象力与拼集线索的能力,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叙事,也由此成功地还原出了一个拥有前所未有真实感的人间炼狱。
更为可贵的是,他在这无比黑暗而沉重的炼狱中,让我们发现了光。
[1]: Sortir du noir
[2]: Georges Didi-Huberman
[3]: Son of Saul
[4]: László Nemes
[5]: Géza Röhrig
[6]: Grand Prix
[7]: Claude Lanzmann
[8]: The Scrolls of Auschwi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