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03|回复: 0

The Cat in the Box

[复制链接]

562

主题

720

帖子

238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388
发表于 2021-8-17 23: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oherence

9555139b157b8ad8e986237ea5e589fa_720w.jpg
你听过“薛定谔的猫”(Erwin Schrödinger’s Cat)吗?

860e5f327ed988dc54f1b9de9dd2b50b_720w.jpg
那是一只被关在铁箱子里的猫,在这个箱子里还有另外一些东西:一个盖革计数管(里面有极少量的放射性物质)、与之相连的以继电器驱动的锤子,以及锤子下面一个装有氰化氢的烧瓶。放射性物质一旦衰变便会导致盖革计数管放电,从而通过继电器导致锤子落下砸碎烧瓶,释放出氰化氢,继而毒死这只无处可逃的猫;当然,如果衰变没有发生,这只猫就仍能窝成一个团,在箱子里呼呼大睡。为了毒死一只猫而设下如此精巧的机关,薛定谔这位物理学家简直堪比谜语人(Riddler)这反派界的良心。

0602c23041685a256936d355aa6e09c4_720w.jpg
当然,这个实验并不是为了结束这只猫的生命,毕竟这只是个思维实验(Thought Experiment),并没有付诸实施。在其看似繁复而不知所谓的表象之下,是薛定谔试图将量子的不确定特性引入宏观世界的一种方式。在高中的物理课上我们都学到过光波的波粒二象性原理,换言之,微观粒子同时具备两种身份,有时以波的形式存在(此时粒子特性不明显)、有时以粒子的形式存在(此时波的特性不明显)。这种亦此亦彼的状态放到宏观世界中是不可想象的,也随之带来了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为何微观层面可以观察到的不稳定状态在宏观状态下便消失了呢?

ba2dc32c238e013b78130b71212335cd_720w.jpg
在薛定谔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关于量子物理最初的信件沟通中,爱因斯坦曾提出一个问题:“给定一桶不稳定的火药,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这桶火药会处于爆炸与不爆炸的叠加状态。”这个例子显然有些令人费解,远不如我们手感极佳的小猫的生死来得令人在意。我们对于放射性物质衰变的测量仍然停留在半衰期(其中一半完成衰变所耗时间)这个层次,虽然知道诸如“铀238衰变为铅206的半衰期是4.47×109年”这样的数据,然而单个粒子的衰变是一个自然过程,无法人为控制,自然也就无法预测盖革计数管里面的放射性物质到底何时会发生衰变。

c573dc61d31b7f4f88831fcab4e6dc9a_720w.jpg
简单地说,在打开箱盖之前(请记得带上防毒面具),没人知道这只猫是生是死,摸起来是不是手感仍然上佳(或是已经硬邦邦冷冰冰发出恶臭的一具尸体)。若是再往前一步说,此时这只猫的生死已经完全与衰变进行与否绑定在了一起。就这样,薛定谔将微观世界一个不可预知的事件(衰变与否)与宏观世界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象(猫的生死)绑定了起来,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假设:打开箱盖之前,猫处于“生死叠加”的状态。

这个假设看起来是有点儿玄乎,但你并根本无法以任何方式反驳这一假设,因为在打开箱盖之前,你是无法确认其生死的。薛定谔想做的,其实便是以这一方式直观地向我们展示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事物规律的区别,进而批驳当时在学界居于主流的哥本哈根诠释(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若将这一诠释用于此实验,便是在打开箱盖的一瞬间,“未衰变/活猫”与“衰变/死猫”这两个状态完成了坍塌(Collapse),也即两种处于叠加状态的存在于这一刻完成了汇合,形成了唯一确定的现实。触动这一坍塌的,既可以是观察者打开箱盖的介入动作,也可以是猫本身、抑或箱子本身,当触动者是后两者时,坍塌过程便彻底跳出了人类的观察范围,成为了所谓的“客观坍塌”。

92158f55a29a7b75e2345cde0d698d06_720w.jpg
显然“坍塌”这个概念已经超出了普通人的理解,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在物理规律上的割裂就通过既死又活的小猫得到了最为直观的阐释。但有趣的是,除了经典的哥本哈根诠释,又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解释:“多世界”(Many Worlds)。在这一理论下,视角从观察者转移到了被观察者身上,在打开箱盖的一瞬间,原本叠加存在的“亦死亦活”两种状态并未叠加为同一个“或死或活”的状态,而是分裂为“死/活”两个状态。不止如此,在这两个状态完成分裂的同时,原本同时容纳了两者的现实世界,也分裂为两个,分别从属于其中某一个状态。换句话说,打开箱盖之后,活猫与死猫所面对的,正是两个除了这个箱子内部的状态之外,完全相似的世界。

483d8e0a8f6b4a77e69dedb4f00ae19a_720w.jpg
是不是有点耳熟?没错,在美漫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类似的情节,其中最为有名的恐怕便是DC漫画出品的《闪点悖论》(Flashpoint Paradox),在那部作品中,闪电侠(Flash)巴里•艾伦(Barry Allen)回到过去挽救了自己母亲的生命,却不料这一事件创造了一条与原有世界全然不同的时间线,甚至在罪恶巷(Crime Alley)的那场抢劫中,死于劫匪枪下的人成了年少的布鲁斯•韦恩(Bruce Wayne),而托马斯•韦恩(Thomas Wayne)则在经历了丧子之痛后,成为了这条时间线中的蝙蝠侠。一条生命的存亡,创造了两条时间线/两个世界。而DC宇宙也为了处理其越发庞杂的时间线,引入了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的概念,其立足基础,正是自薛定谔的猫这个实验所引出的多世界理论。

57b64843001a92da3137e8b7d6cf6e62_720w.jpg
总而言之,这是一只命运悲惨的猫,如果用尼尔•盖曼在《美国众神》(American Gods)中的一段俏皮话来总结便是:“如果他们不打开箱子去喂他,这只猫最后会只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死法罢了。”但正是这只猫以及试图对其进行阐释的多世界理论,让一位试图跳出好莱坞传统制片流程的导演发现了制作一部低成本科幻恐怖片的可能性,这个人就是詹姆斯·沃德·布柯特(James Ward Byrkit),而这部影片,便是《彗星来的那一夜》(Coherence)。

2aa3d0f256f6ee8d43522c879175fdde_720w.jpg
这个译名虽然在含义上过于远离原文(Coherence是“一致性、连贯性”的意思,这也是多世界并存时受到冲击最严重的概念之一),总算是比较笼统地将整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时间交代清楚了。在彗星来的这一夜,八个好友(四对男女)来到其中一对的家开始聚会,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停电让这一切都变得不太正常。他们在外出寻找电话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幢房子,里面有着与他们一模一样的八个人,在其中一人车中的一本书里,他们发现了一些关于“薛定谔的猫”以及“量子退相干”(Quantum Decoherence)(多世界之间互不可感)的笔记,意识到原本处于并行状态的多世界,由于彗星的作用产生了交联。

921905a4b525723dbcb6e804f51f3a97_720w.jpg
至此为止,整个故事并没有显得太过不同,顶多是将《女巫布莱尔》(The Blair Witch Project)中创立的记实纪录片式拍摄手法发扬光大,再配上一些晦涩的科幻观念罢了。真正让这部作品从科幻惊悚片中脱颖而出的,在于面对这个多世界共存的状态时,每一个人的态度与行动。四对男女,八个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被这个特殊状态放大,每个人个性中最为黑暗的一面都展现在我们眼前:麦克(Mike)酗酒的不良嗜好、凯文(Kevin)与劳瑞(Laurie)之间藕断丝连的情感、担心失去凯文的艾米(Emy)、休(Hugh)的妻子贝丝(Beth)对毒品的嗜好,及其与麦克过去的一夜情。除了麦克的妻子李(Lee)之外,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以及未被满足的欲望,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妥善安置的情绪,在这一夜如脱缰野马般迸发出来。

7084ca86261b7241ff42c52b6aa808e8_720w.jpg
真正缔造出恐怖感的并非彗星划过天空时引发的大停电,或是多个世界之间通道的敞开,更非永远无法回到自己原初世界的命运,而是在每一个世界中都存在的,那个穷追不舍、有着绵绵不绝欲望的他们自己。正是这一点,让整部影片的恐怖感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对大多数恐怖片来说,恐怖感觉的核心往往在于未知感的营造,而对这部作品来说,似乎并不存在什么未知,毕竟最了解我们自己的,是我们自己。正如麦克最为担心的以及最后化为现实的来自另一个世界自己的袭击,或是最终艾米对于一个看似完美世界中的自己发动的袭击所展示的,隐藏在科幻电影这层外衣下的核心理念,其实是一个对每个人而言都极为有趣/恐怖的问题:“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麦克虽然是八个人中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却是最为了解自己的一个人,他很早就就料到自己会成为小团体中最大的麻烦,甚至预料到了自己对自己的袭击。休在知晓麦克与贝丝有染之后对麦克的殴打,则展示了潜藏在一个看似镇静、平和的老好人心底那个表面之下的愤怒之人。然而八人之中走的最远的,却是看似手无缚鸡之力,同时又是对多世界理论理解地最为透彻的艾米。可惜为嫉妒驱动的她并未选择朝自己爱人的老情人发难,而是选择了攻击一个自己心目中完美世界(自己与凯文仍然相爱)的自己并取而代之。攻击自己甚至谋杀自己,究竟是不是能够算是一种罪过?恐怕不能,毕竟即使是自杀,也并不违法(不过自杀者无法上天堂,如果你信天主教的话)。

b0e712eaa860cff173dd2503c0129890_720w.jpg
我们也许很难判定艾米的所作所为是否在道德层面存在问题,毕竟在她所掌握的知识范围内,当彗星划过天际后多世界之间的通道便会关闭,他们也将在量子退相干性的作用下永远失去与另一个世界进行接触的机会,因此让自己保留在一个自己满意的生活可能性中,并不算是什么过分的要求(毕竟这种可能性同样源自自己)。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对另一个人(即使是另一个自己)的袭击,已经展现了她人性中最为黑暗的一面。

fc2a02a5361369715429ac59787ee20e_720w.jpg
彗星并没有造成这一切冲突与伤害,毕竟同样有着从未走出家门,因而避免了一切与多世界相关冲突的八个人,造成这些的是同样的八个人。没错,这八个人不仅是那只箱子中亦生亦死的猫,亦是那些既放射又未放射的物质,更是那些同时具备波粒二象性的光子。可怕的并非这个世界,而是处于这个世界中的我们自己,正如喝醉的麦克喃喃自语所说的:“如果我们自己便是那个黑暗面呢?”以往常手段极难合理展现,只有借助心里独白或者梦境虚拟进行展示的场面,就在这个多世界交融的夜晚,不加修饰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8234b849e030df7cab5bd873b98cae23_720w.jpg
更令人惊异的,也许是这部作品极为独特的拍摄方式。导演布柯特并未为这部影片撰写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剧本,只是花了一年时间打磨出了一份剧情提纲,其中包含了关键的情节点。与此相匹配的是演员们表演时的原生状态。这种状态的达成也完全跳出了一切传统拍摄方式,演员们在演出之前并没有任何对白可供背诵甚至阅读,遑论其他角色的对白,他们手中只有一个述说自己角色故事背景及人格特征的简要说明文字。所有的表演都是演员们的即兴演出,扮演休的演员甚至说在看到最终电影成品之前,他对于剧情如何展开是完全没有概念的,回想一下电影的情节也可以理解他的这番说辞,毕竟他毕竟不像贝丝一样是主角。然而即使是贝丝,也并未参与到全部情节中去,她对于整部作品同样没有完整的概念。

b11844731aef0f2199b23238cc6829df_720w.jpg
正是在跳出了对电影整体的把控之后,这些演员才能将最为原生态的演出展现出来,而不必背负为整部影片效果服务的思想负担,而又正是将每名角色处于“半盲”状态之下的演出与各自之间的互动整合到一起之后,我们才看到了这部拥有了纪录片效果的电影。每一个角色的表现都极为趋近现实中人物应该有的样子。整个影片的场景便是布柯特自己的房子,没有使用任何特效,拍摄也仅仅用了五夜的时间便完成了,再加上区区五万美元的拍摄成本,这部影片以一己之力证实了小成本影片也完全可以依赖优秀的创意与执行力,实现完全不输于好莱坞大制作的效果。毕竟真正动人了,永远是故事之中每个人所做出的抉择,而要展现这部分内容,并不需要千万级别的预算,或是最为顶尖的特效技术。你需要的,只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而已。

da7735f9145887f0d454d66e957eaf57_720w.jpg
毕竟,薛定谔的猫就在箱子里,而它是死是活,总要靠你亲手打开盖子去看一看,不是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shangbanzu.xyz

GMT+8, 2025-5-9 03:47 , Processed in 0.06345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