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对《蝙蝠侠》(Batman)这个系列而言,有哪部漫画作品的重要程度能够超过《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的话,便只有同样出自弗兰克·米勒(Frank Miller)的《蝙蝠侠:第一年》(Batman: Year One)了。在蝙蝠侠系列的历史上,描绘这个人物起源的作品非常多,最近出版的《蝙蝠侠:第零年》(Batman: Zero Year)便是最新的一次尝试,但像《第一年》这样成功的作品,却并不多见。《第一年》采用了双线叙事,将视角集中在布鲁斯·韦恩(Bruce Wayne)和詹姆斯·戈登(James Gordon)两人身上,以哥谭市警局及政界的腐败与黑帮的兴盛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在蝙蝠侠系列中少有的,不以拥有超能力或精神疾病的恶棍为反派的故事。
与以往蝙蝠侠系列漫画所描绘的那个拥有高超侦探技术、格斗能力、科技装备的蝙蝠侠相比,在《第一年》的开始,布鲁斯·韦恩甚至连一身像样的行头都没有,仅仅稍做易容便走上了哥谭市最为混乱的东区(East End),在一场为妓女出头引发的短促战斗后,他便被两名赶到的警察不分青红皂白射伤,仅在促成一场车祸后,方才勉强逃离。经历此役后,布鲁斯终于在蝙蝠的启示下,明白了在与罪恶对抗时,最有力的武器莫过于恐惧。只有当自己化身为一个符号后,才能将犯罪者的恐惧转变为自己的优势。在废弃大楼内与布兰登(Branden)领导的特种部队(S.W.A.T.: Special Weapons and Tactics Team)对决时,他没有盟友、没有救兵、连至关重要的腰带也因着火而不得不扔掉,面对一心干掉自己的警察,他所能依赖的,只有自己,和以鞋底的声纳装置,自蝙蝠洞引来的大批蝙蝠群。
透过这层真实的滤镜,米勒将环绕在整个蝙蝠侠系列漫画上的卡通感一举清空。自此作始,更为真实的人物设定开始占据主流,其后出现了大量继承《第一年》衣钵的作品。不论是《漫长的万圣节》(The Long Halloweenn)还是《黑暗胜利》(Dark Victory),都是在《第一年》所确立的风格之下进行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