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这个可能性,作者马克·米勒(Mark Millar)于2003年创作了三卷本《超人:红色之子》(Superman: Red Son),这本DC漫画“异世界”(Elseworlds)系列中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并于次年一举斩获有着漫画界奥斯卡之称的埃斯纳奖(The Will Eisner Comic Industry Awards)。《红色之子》与此前大部分超人系列漫画的区别在于,在本作的大部分时间内,超人不再是拯救世界的英雄,而是变成了一个力图以自己超人类能力统治地球的独裁者。由于不再由乔纳森·肯特(Jonathan Kent)夫妇收养,他在人世的名字也不再是克拉克·肯特。整部漫画中,只在结尾处莱克斯·卢瑟(Lex Luthor)的葬礼上,我们才有机会见到卸下披风与紧身衣,换上西装戴上眼镜的超人,而他此时的名字,始终未曾在故事中提及。为肯特起一个对应的俄文名,想来也应殊为不易吧。
凡人身份名字的留白与其凡人身份行为的空白不无关联,超人身上的人格与神格之战在这部影片中仍然存在,但其份额已经被降至较低的层次,仅于首尾出现。《红色之子》更关注的,是神格战胜人格之后,超人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或者换句话说,神与人的关系。不论他与卢瑟绵延数十年的较量、还是与蝙蝠侠(Batman)(同样未出现俄文名)短暂(一战定胜负)而又无尽(受其启发的抵抗者犹如野草般不绝)的斗争,展示的都是当神统治了世间之后,人类的反应以及行为。有趣的是,虽然漫画的视角选择了第三人称的上帝视角,全部旁白却是由超人代为叙述的,也许这也间接暗示了超人的神格在这部漫画中的地位吧。
《红色之子》的第一卷讲述了超人在成为独裁者之前的故事,此时他的身份更多地停留在打破冷战铁幕的超级兵器层面上,但这并未影响超人对于全部人类的责任感。虽然自小受到苏联的思想洗礼,这个超人却并未沦为理念的传声筒和刽子手。面对卢瑟故意投向美国本土的卫星,超人仍旧挺身而出,救危难于须臾;以其基因克隆的异超人也出乎所有人意料地选择了为人类献身。也许不论生长于美国抑或苏联,超人强大的力量,催生他在面对弱者时的责任感。但这份责任感,却成为了他的阿克琉斯之踵,一旦推而广之,便为人世带来了永无止尽的噩梦。这也是超人所必须面对的最大悖论:能力与责任的平衡。《蜘蛛侠》系列中有一句知名的话:“能力越大、责任越大。”(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然而这句话在此,却有了一丝嘲讽的意味:当一个人的能力超过了全部人类的总和,他是否便要承担起管理整个人类的责任呢?而在面对神灵般的超人时,人类是否应当放弃自我,接受这份远超自己的能力掌控,以求过上更为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