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9日这一天,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从玩家发现科乐美(Konami)开始从一切《潜龙谍影V》(包含《原爆点》(Ground Zeroes)和《幻痛》(The Phantom Pain))的一切宣传物料中抹去系列制作人小岛秀夫(Hideo Kojima)的名字以及小岛组(Kojima Productions)的标识、小岛洛杉矶工作室(Kojima’s Los Angelos Studio)更名为科乐美洛杉矶工作室(Konami Los Angelos Studio),到科乐美官方出面对Gamespot爆出的所谓“内部消息”进行辟谣,并“此地无银三百两”地贴出为《金属齿轮》(Metal Gear)系列新作(注意此处并非指《潜龙谍影》)招募主要研发人员的招聘启事,只过了不到24小时。科乐美的官方消息称这一行为只是公司运作架构从工作室制转为公司主导制这一决策的产物,科乐美与小岛本人仍将参与《金属齿轮》系列的研发,只是小岛秀夫在宣传层面的曝光将大幅减少;而“内部消息”则称小岛组成员已经从“科乐美员工”的身份转变为“合同工”,而这份合同将在2015年12月,也就是《幻痛》发售三个月后到期,此后小岛本人将离开就职了30年(1lo986-2015)的科乐美离职,而在一份内部讲话中,小岛称小岛组将保持团队完整并为玩家完成《幻痛》这部作品,对于个人与科乐美的雇佣关系,则以此为个人事务的理由三缄其口。
不论是玩家还是媒体都对这一突发情况感到错愕不已,科乐美内部是否出现了权力斗争,小岛本人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各种推测纷至沓来。然而在更多消息出现之前,没有人能够知晓事实的真相。但有几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从2015年4月1日起,小岛秀夫将不再在科乐美董事会中担任任何职务;在《幻痛》的封面、以及游戏内容中将不再出现从1998年开始,便为广大玩家所熟悉的那句“小岛秀夫出品游戏”(A Hideo Kojima Game)以及自《潜龙谍影3食蛇者》(Snake Eater)起便出现的那只狐狸剪影(小岛组标识),换言之,小岛秀夫及其工作室的存在感将在这部游戏中被大幅淡化。
联想到前段时间科乐美旗下知名恋爱模拟游戏系列《爱相随》(Love+)制作人内田明理(Akari Uchida)与人设担当箕星太朗(Mino Taro)的离职(注意,内田明理与小岛秀夫均担任过《心跳回忆》(Tokimeki Memorial Drama)系列作品的制作人),很难不让人产生一点联想:也许发生在小岛组身上的并非一起孤立事件,此次科乐美内部的人事与架构变动,其规模与幅度也许已然堪比一场地震,而展露在公众面前的,只是此次地震的余波,或者说,冰山一角。
Can’t Say Good Bye to Yesterday
也许对于很多玩家而言,“小岛秀夫”这个名字甚至比《潜龙谍影》更加耳熟,他在各大游戏媒体、行业颁奖礼中的出镜率居高不下,经常口出惊人之语;他被誉为业界传奇人物,在2008年被MTV游戏颁奖礼(MTV Game Awards)授予终身成就奖;他创始的《潜龙谍影》系列也成为业界传奇,历经近30年的时间依旧生机盎然。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小岛秀夫”这四个字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游戏制作人姓名的范畴,成为了业界的一个符号。在这个符号之下,不仅代表着最高品质游戏的保证、行业技术进步及创作理念革新的始发地、最为重要的是,这个名字,已经凝聚了无数玩家的信赖与尊重。
于是,它也自然要比“科乐美”三个字更加响亮。
为了复制《潜龙谍影》系列的成功,科乐美已经付出了多年的努力,《恶魔城》系列从N64时期便开始了3D化的努力,然而1999年发售《恶魔城64》并没有取得上一年《潜龙谍影》那样的巨大成功,不论是其在N64平台发售的续作还是在PS2平台发售的两部3D化作品,也都远未收获科乐美预期中的成功,口碑销量均差强人意。《暗影之王》系列初作第一次让科乐美看到了一丝希望,甚至为此给《命运之镜》(Mirror of Fate)这款掌机作品开了绿灯,并投入大量资源宣传《暗影之王2》,只可惜这次努力最终仍然以惨败告终。
然而若是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两个科乐美代表系列在近年的表现,便会发现这一系列努力中,真正取得成功的两部作品《暗影之王》(系列首款销量过百万的作品)及《寂静岭》系列的互动试玩《P.T.》,背后都有着一个挥之不去的身影:小岛秀夫。《暗影之王》在提案时期的对手是五十岚孝司(Koji Igarashi)的月下夜响曲(Symphony of the Night)3D版,力排众议支持《暗影之王》、对研发进行指导、并在其中亲自为卓柏卡布拉(Chupacabras)配音的正是小岛本人(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从科乐美离职的第一人正是五十岚孝司),而《P.T.》也是在小岛秀夫本人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对这一系列的兴趣之后,科乐美的总裁亲自要求其出马才得以诞生的,能够拉来导演吉尔摩·德尔·托罗(Guillermo del Toro)及知名美剧明星诺曼·瑞杜斯(Norman Reedus)共同制作,小岛秀夫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
谈到这里,小岛秀夫对于科乐美的重要性已经非常清晰,这也是广大玩家与游戏媒体对此次事件感到震惊的根源所在,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对科乐美而言已经如此重要的人物会突然走到离职的边缘。诚然,小岛秀夫总喜欢在公众面前展露自己搞怪的一面,《幻痛》公布初期白鲸工作室(Moby Dick Studios)的障眼法、《P.T.》故技重施,作为独立工作室作品的出现、长久以来对日本游戏行业的严厉批评、乃至向前追溯,那个骗了全世界玩家的《潜龙谍影2自由之子》(Sons of Liberty)试玩,都绝非任何一个公司的公关团队会喜欢或欣赏的把戏。也正是这一点让我们更加坚信坚持不懈恶搞玩家及自黑的小岛秀夫,能够搞定科乐美,他实在太过重要也太过知名,已经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看起来,也许我们都错了。
是的,这个笑话我们已经听腻了。在《自由之子》发售前,小岛就开始说这句话:“这将是我的最后一部《潜龙谍影》。”然而他一次次食言,《自由之子》后又有《食蛇者》、《食蛇者》之后又有《爱国者之枪》(Guns of the Patriots)、即使是在系列正统第四作之后彻底完结了系列主角固蛇(Solid Snake)的故事,他也未能兑现承诺,继续制作了《和平行者》(Peace Walker)、《原爆点》以及即将发售的《幻痛》。所以当这次《幻痛》发售前他再次说出这句话时,我们都笑了,没有一个人相信他的话。
我们都没想到,这一次,他是认真的。
小岛秀夫为何要离开《潜龙谍影》这个自己创立、并赖以成名的系列?也许是因为这个“躲猫猫”的游戏配方在经历了三十年的修补改进之后,已经不再适应当今游戏技术飞速进步的现实了。“躲猫猫”这种游戏模式的产生,并不仅仅源自小岛秀夫童年游戏经历、《胜利大逃亡》(The Great Escape)这部电影、或是他“高瞻远瞩”(特立独行)地与彼时主流动作射击游戏做出区隔,原因其实很简单,技术受限。要知道初代《金属齿轮》的提案之所以交到小岛秀夫手中,正是因为科乐美一名高级制作人员表示无法以MSX主机贫弱的机能实现彼时大部分射击游戏子弹纷飞的效果。小岛秀夫为了解决机能问题,才引入了“躲猫猫”这种可以最大限度规避需要同屏处理过多子弹数量的游戏模式(机能带来的限制对于创作者而言永远是“附有祝福的镣铐”)。“躲猫猫”在那个2D游戏为兰博式(Rambo)英雄统治的红白机时代仍能保持自己的别具一格,而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镣铐逐渐消失、由镣铐所带来的创意也渐渐失去了其曾经的光彩。更何况纵使是绝佳的创意,在重复使用了三十年之后,也很难保证建基于其上的迭代更新能够保持对玩家的吸引力。纵然在《和平行者》中引入了合作潜入;在《原爆点》和《幻痛》中引入了沙盒机制,进一步提升了游戏的难度,“潜入”模式的核心体验“担心被发现”紧张刺激感是永恒不变的。
但“这是我的最后一部《潜龙谍影》”这句话也许只是压垮科乐美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其下其实早已有千斤重担在肩。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潜龙谍影》系列上一部作品《爱国者之子》的发售时间,便会意识到,在系列第四部正统作《爱国者之子》(2008年夏)与第五部正统作《幻痛》(2015年夏)之间,已经隔了整整7年的时间,这七年间除了一部PSP平台的掌机作品,被小岛秀夫称为“潜龙谍影V前传”的《和平行者》和形同试玩的《原爆点》,便只有大量跨多平台复刻移植的作品和收藏版:《潜龙谍影高清合集》(Metal Gear Solid HD Collection)、《潜龙谍影3食蛇者3D》(Metal Gear Solid Snake Eater 3D)、《传奇合集》(The Legacy Collection)。科乐美不断将过去的作品拿出来复刻,自然是为了填补《潜龙谍影》系列两部作品发售之间的巨大时间缺口。对比一下《使命召唤》(Call of Duty)或《刺客信条》(Assassin’s Creed)系列每年一作的发行速度,科乐美这三十年间能够给予小岛秀夫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保证《潜龙谍影》系列每一作的品质,本就是一个奇迹了,对过往作品进行复刻移植乃至推出合集,实在让人无法苛责。
而这七年间小岛秀夫主持开发的《潜龙谍影》系列又是怎样的走势呢?用一个词来概括,便是“下坡路”。《爱国者之枪》虽然赢得了口碑销量双丰收,但“躲猫猫”游戏模式的疲态电影化叙事自身的发展困境已经在这部作品中显露无疑,小岛秀夫赖以成名的两个核心要素在这部作品中均遭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剧情越来越离奇、过场动画动辄一个小时等等问题虽然还没有爆发,但《潜龙谍影》系列的口碑已经蒙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和平行者》对《怪物猎人》(Monster Hunter)系列的模仿显然不是《潜龙谍影》这个等级系列所应该有的举动,虽然基地养成要素的加入得到了一致好评,但其对叙事的损害是巨大的。更何况《潜龙谍影》系列的核心受众在欧美而非日本,《和平行者》的目标人群与游戏机制(联机打猎的游戏方式在欧美远不如在日本流行)出现了严重的错位,这也直接影响了游戏的销量;《崛起:复仇》虽然取得了成功,但其难产的过程之长也同样让人对项目立意本身产生过一定程度的质疑;而将《原爆点》贴上19.99美元的价签上架销售,似乎已经给《潜龙谍影》这一系列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回想一下,流程长度不输《原爆点》的《自由之子》邮轮篇(Tanker Episode)也只是附在《终极地带》(Zone of Enders)中作为附带内容而非完整游戏销售,科乐美将《原爆点》高价出售的决定,不论是否是为了美化财报,都显示了一点,科乐美与小岛秀夫之间长期以来维持平衡的天平,正在渐渐倒向科乐美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