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逃亡,野兽会抓住你;若你停留,野兽会吃掉你。/If you run, the beast catches; if you stay, the beast eats”
在巴西(Brazil),有一座“上帝之城”(Cidade de Deus)。
不过这里既没有上帝,也实在算不上是个城市。“上帝之城”不过是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这座城市西南部的一片贫民窟。瓜纳巴拉州(Guanabara State)政府于1960年为将市中心的贫民转移到郊区而建立了这片贫民窟。《上帝之城》这部影片所聚焦的,正是这片贫民窟60、70、80三个年代中发生的一桩桩黑帮兴衰史。电影改编自保罗·林斯(Paulo lins)于1997年发表的同名小说。保罗本人于七岁时搬到这片贫民窟生活,所幸最终得以逃离此处并成为了一名作家,当然,为他带来巨大声誉与事业成就的,恰恰是他竭尽所能逃离的,充斥着毒品、黑帮、火拼的“上帝之城”。
有点儿讽刺,不是吗?
这部影片在2002年公映后,将巴西国内票房第一的桂冠揽入怀中,在全世界则收获了超过3000万美元的票房,更是收获了无数好评。而有着相同主题、情节线,血腥度的《疤面煞星》(Scarface)则自上映之初便遭受无数抨击,影评人伦纳德·马尔丁(Leonard Maltin)甚至批评其为“一部不动的电影(A movie which didn’t move),除了恶有恶报外,没有提出任何新的点子。”
这部影片的主角与叙述者虽然是小火箭,但他在整部电影中的戏份其实非常有限,影片的视角更多地集中在三个黑帮成员:小乔、班尼、奈德的成长与毁灭过程中,他们每一个人的性格都不同,奈德生性善良、小乔心狠手辣的、班尼则像是两者的混合体,他的死具有最强的象征意义,非常值得深究。 Li'l Zé/Little Joe
在“上帝之城”这个失去原则与善恶的地方,小孩子们受到的真正伤害,并非贫困、黑帮,而是完全失去了建立正常价值观的机会。真正造成上帝之城孩子们悲剧的,是整个社会扭曲的价值观。上帝之城的成年市民在60年代即对“少年三重奏”的劫掠行为提供庇护,在70年代也积极参与到小乔的贩毒网络中,到80年代,则涌现出了直接参与黑帮的市民代表:奈德。这个在一开始被当成市民正义代表的奈德,最终却死于狗咬狗的黑帮火并,也许我们对支持行侠仗义行为的市民还有一些钦佩,但奈德的堕落,则向我们展示了,黑帮与平民之间,其实不过一下扳机之隔。 Knockout Ned
奈德第一次出现,是在公交车上做售票员的时候,小火箭本来打算打劫他,却最终因为他的一句话而打消了这个念头:“好好读书,只有这样才能离开这里。”奈德是个正直的人,即使加入了黑帮,也是为了自保与报仇。但在黑帮的行事中,他的原则一次次遭到质问,不开枪就无法自卫,为保命,只好杀生。奈德的故事总会让人想起《蝙蝠侠:致命玩笑》(Batman: The Killing Joke),那个故事的主题类似,在善恶之间:“你需要的,只是轻轻一推。/All you need is a little push.”两者之间,不过一线之隔。奈德只是一介凡人,他没有蝙蝠侠那富可敌国的家资,只有与他可相匹敌的血海深仇。他的堕落,一方面预示了普通市民在罪恶循环中洁身自好这一幻梦的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也代表了成人在整体社会价值观崩塌后,无所依靠下的必然下场。